Gartner:“制造+服务”将成为中国制造企业转型新方向

日前,在Gartner举办的关于“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供应链挑战”媒体沟通会上,Gartner研究总监龚慧巍(Vivid Gong)解读了关于全球供应链变革以及制造企业如何更好地实现产品服务化等诸多产业关注的议题。

在采访中,龚慧巍表示,在供应链更加本土化和短链化的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呈现出3个独有的特点:

    一是以能源作为禀赋型。中国经过多年发展,在能源电力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基础,特别是随着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优势有所扩大。

    二是以人力资源和供应链禀赋型。尽管目前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但国内的人力资源优势依然存在。

 

三是以技术作为禀赋型。随着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3D打印、5G技术等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数字化正更好的赋能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

 

事实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重构与调整,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供应链上的多维布局将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各环节的协同效益。这其中,以产品服务化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是有利于打通生产和消费的环节,促进供需匹配,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根据Gartner调研数据显示:73%的制造商将在5年内提供产品服务化。随着制造业面临着技术、市场等诸多挑战,产品服务化是摆脱制造业困境的有效方案。

 

其中,产品服务化是Gartner近期发布的2023年制造业技术和服务提供商(TSP)重要战略技术趋势之一。

 

据了解,Gartner基于对“产品服务化”的研究,提出的定义为:产品服务化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模式,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通过在产品中嵌入连接技术来产生持续的价值,持续的价值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产品交付给用户后就开始,而并不是一次性的售卖产品。

 

而此前Gartner研究总监龚慧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基于产品服务化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先行先试的典型成功案例,如三一、徐工、美的、海尔等、特斯拉、卡特彼勒、米其林等企业。

 

龚慧巍指出,在今后5-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产品服务数字化将成为整个制造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企业级战略。而目前调研发现,仍有82%的制造商没有实现产品服务化。

  

这主要因为产品服务化对于数字化的成熟度要求比较高,但相当多的企业产品,其数字化成熟度比较低,远没有达到产品服务化的要求。Gartner的一份关于企业遇到的数字营收障碍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在做“产品服务化”时遭遇的问题:有73%的人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和找不到合适的用户案例,有59%的人认为是缺少人才,有47%的人认为存在技术层面的限制,另外还有45%的人认为“缺少管理的关注”。

 

面对未来趋势,龚慧巍表示,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制造业企业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服务型制造逐渐成为我国制造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